新标准将结束汽车大型化趋势,主流家用车尺寸或将中型化,这一趋势的形成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政策导向的调整密切相关。从2000年后开始,家用车市场逐渐从小型车向紧凑型车过渡,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尺寸逐渐变大。然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和环保政策的收紧,汽车大型化趋势可能受到抑制,主流家用车将逐步向中型化方向发展。
一、汽车大型化趋势的演变
1.第一阶段:汽车小型化与紧凑化
2000年后,中国家用车市场开始普及,第一批面向家庭用户的汽车基本都是小、微型车。这一阶段的汽车以小空间、低油耗和低成本为主要卖点,满足了当时消费者对经济实用的需求。然而,随着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汽车的尺寸逐渐变大,家用汽车也从小型车升级到紧凑型车。这一阶段的自主品牌逐步成长起来,奇瑞、长城、吉利、长安和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开始造尺寸更大的车,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瑞虎系列、东方之子、瑞麒威麟、哈弗H6、吉利帝豪等;由于该阶段的自主品牌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两方面与合资汽车相比处于下风,所以不得不以大空间为优势来提高产品力,并且汽车产品的价格还必须有足够大的优势。于是汽车大型化的第一阶段开始了,收效也比较理想,毕竟大空间会带来更理想的驾乘体验。
展开剩余95%2.第二阶段: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
第二阶段是“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应用,推动了汽车大型化。这一阶段,汽车的尺寸进一步扩大,中级车市场逐渐成为主流。中级车中大型化的趋势无法避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级车市场的标准轴距已经被定格在2850mm左右,相比于十年前的车型增加了近100mm,部分加长版的车型更是达到3000mm。轴距的变化也开始显现出了中级车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加长版的车型以阔绰的空间和奢华的配置来迎接下探的豪华品牌和SUV对市场的蚕食,标准中级车轴距的车型则用于对抗高端紧凑型车对市场的挑战。这一阶段的汽车大型化主要得益于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车辆在动力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而满足了消费者对空间和性能的双重需求。
3.第三阶段:汽车电动化与中型化趋势
第三阶段是汽车电动化(含混动化)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车辆使用成本,推动了又一轮的汽车大型化。然而,现在的车企搞错了方向,汽车电动化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不是无上限地加大家用车的尺寸与空间。预测未来主流家用车会以中型车为主,一味追求车辆大型化的车企需要加速调整产品规划思路。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电动驱动技术带来的汽车第三轮大型化趋势仍在进行中,但主流车中型化将成为最终标准。汽车电动化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非无上限地增加车辆尺寸和空间。主流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可能会继续追求车辆的大型化,但这种趋势与汽车电动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未来主流家用车将以中型车为主,追求车辆的中型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二、新标准对汽车大型化趋势的影响
1.工信部征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四项强制性国标意见
2024年6月25日,工信部公开征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四项强制性国标意见。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反之,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行业竞争烈度同步提高,汽车的尺寸就一定会变大;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是在2010年前后,家用汽车从小、微型车升级到紧凑级的起点就在这个阶段里。此时的自主品牌逐步成长起来,奇瑞、长城、吉利、长安和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开始造尺寸更大的车,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瑞虎系列、东方之子、瑞麒威麟、哈弗H6、吉利帝豪等;由于该阶段的自主品牌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两方面与合资汽车相比处于下风,所以不得不以大空间为优势来提高产品力,并且汽车产品的价格还必须有足够大的优势。于是汽车大型化的第一阶段开始了,收效也比较理想,毕竟大空间会带来更理想的驾乘体验。
2.新标准对车企的约束
新标准将根据车辆的座位数、重量和变速箱类型等因素,将燃油车分为六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油耗限值。预计到2026年实施后,大部分燃油车型将需要技术创新来达到新要求。尽管SUV、大型车和交叉型乘用车可能面临挑战,但微型车已实现纯电动化,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和纯电动大尺寸SUV成为热销产品。MPV车型达标率较低,但在其他小型、中型及中大型轿车和SUV中,绝大多数都能满足新标准。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新标准设定了能耗上限,标志着我国首次为电动汽车制定强制性能耗标准。大多数主流车型已符合新规定,但某些高性能车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新标准也对部分车型给予放宽处理,促进技术创新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新标准旨在推动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效能、低能耗的选择。短期内可能淘汰一些技术落后的车型,但从长远看,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多产品种类和服务体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使消费者有望购买更省油或更节电的汽车,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中型化趋势
1.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汽车中型化趋势逐渐显现。2014年 -2023年,中国家庭车市用户结构由青年、工薪、男性、低学历为主导逐渐向中年和高学历主导、女性化与中产化显著的结构转变。"两导两化"的用户结构助推产品特征的高端化、多元化。据易车研究院推测,未来5-10年,“新家庭车市”产品特征将由主流品质型、大气高端型、流线运动型和越野硬朗型主导,前两大类型满足家庭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其中主流品质偏青年家庭,大气高端偏中年家庭,后两者满足家庭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其中越野硬朗偏男性个性化,流线运动偏女性个性化。未来普通轿车车身尺寸的发展趋势显示,像本田第九代雅阁在车身尺寸缩小的情况下保证了良好的车内空间,凯迪拉克 XTS 通过独特布局在尺寸略小的前提下拥有出色内部空间,这些都未遭消费者反对,可见消费者更看重内部空间充裕,甚至在保证内部空间后车身尺寸越小越好,就像如今手机在保证屏幕大小前提下尽量缩小机身尺寸。因此,未来主流家用车将以中型车为主,追求车辆的中型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2.中型化趋势的市场表现
随着中型化趋势的推进,中型车市场逐渐成为主流。2014年以来,商用车的大型化趋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多种车型的轴距不断增长,排量不断加大,变化较为明显的车型主要包括轻型货车、中重型自卸汽车以及半挂牵引车等;客车轴距变化相对平稳,但近年来也开始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与乘用车不同,商用车主要承担客、货运任务,其轴距变化可能与各自用途紧密相关,如城市配送车轴距的加长主要为了适应轻泡货物运输。其中,半挂牵引车的轴距长度变化主要是因为GB1589标准中,将汽车铰接列车的长度从16米放宽至17.1米。然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电动驱动技术带来的汽车第三轮大型化趋势仍在进行中,但主流车中型化将成为最终标准。汽车电动化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非无上限地增加车辆尺寸和空间。主流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可能会继续追求车辆的大型化,但这种趋势与汽车电动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未来主流家用车将以中型车为主,追求车辆的中型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四、政策与市场对中型化趋势的推动
1.政策对中型化趋势的推动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汽车大型化趋势产生重要影响。2024年6月25日,工信部公开征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四项强制性国标意见。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反之,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行业
♯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标准如何影响未来乘用车的尺寸设计?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标准对乘用车的尺寸设计具有显著影响。根据《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1部分:乘用车》(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该标准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纯电动汽车,旨在通过提高能量消耗门槛,降低整体能耗水平,并遏制车辆大型化趋势。
从技术角度看,车辆的能耗与整车重量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车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将导致能耗上升。因此,通过设定严格的能耗标准,可以有效约束车辆尺寸的增长,从而推动轻量化设计和技术进步。例如,GB/T 36980—2018标准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即对于低于750kg的车型不再进行线性加严,而对于超过2510kg的车型则不再进行线性放宽,以鼓励车辆轻量化发展。这一策略在新标准中得到了延续,以应对未来纯电动乘用车可能的大型化趋势。
能耗标准的提高也促使制造商在设计中采用更高效的轻量化材料和结构。例如,一些新能源汽车通过使用铝合金框架和碳纤维车身,实现了整车质量的大幅降低,从而显著提升了能效。这种轻量化设计不仅有助于满足能耗标准,还能提升车辆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能耗标准的实施还可能淘汰部分技术落后车型。根据相关分析,预计在新标准实施后,大约一成技术较为落后的车型将面临淘汰。这将促使行业整体向更高效、更节能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乘用车尺寸设计的优化。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标准通过设定严格的能耗门槛,不仅有助于降低整体能耗水平,还能有效遏制车辆大型化趋势,推动轻量化设计和技术进步。
♯ 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是否会导致中型车成为主流?
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确实会推动中型车成为主流,但这一趋势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从多个证据来看,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是推动中型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指出,中型SUV凭借其较大的车内空间,成为许多家庭用户的首选,尤其是长途旅行时,其后备厢空间和座椅布局更加灵活,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舒适性和储物需求。此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家庭成员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空间较大的中型SUV的需求。也提到,家庭用户在选择车辆时,通常会看重宽敞的内部空间,而中大型车凭借其优势成为首选。进一步强调,车内空间仍然是国内消费者购车时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传统豪华品牌中,国产版本的空间优势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中型车是否能成为主流,还需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指出,尽管电动化趋势推动了汽车大型化,但主流车企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非无限制地增加车辆尺寸。预测未来,电动化将止步于中型车,因为中型车的空间已经能满足用户需求,而更大尺寸的车辆可能超出主流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带有攀比心理,这并不健康。这表明,虽然空间需求是推动中型车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为更大的空间买单。
此外,提到,SUV的市场增长已经放缓,而中型车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这表明,尽管SUV在某些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型车凭借其空间优势和舒适性,正在逐步吸引消费者。同时,指出,随着消费者需求和预算的增加,更高定位的产品成为首选,而空间表现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厂商也在不断推出空间更大的车型,以满足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确实会推动中型车成为主流,但这一趋势并非绝对。
♯ 工信部新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具体如何限制汽车大型化?
工信部新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旨在通过设定燃料消耗量的底线要求,遏制汽车大型化趋势。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和节能减碳目标下,部分车企过度追求大型化,导致车辆尺寸偏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节能水平和环保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通过为不同车型设定燃料消耗量的限值,确保车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会因追求过大尺寸而牺牲能效。标准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目标先进性,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确保我国在节能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技术可行性,充分考虑我国乘用车行业的节能技术潜力和成本,避免因技术或成本问题对企业造成过大负担;三是标准协调性,确保与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以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
此外,该标准还对部分特殊车型(如自动挡车型、三排座椅车型)进行了限值调整,并增加了对混合动力车型的燃料消耗量型式认证要求,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 2014年以来中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2014年以来,中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我搜索到的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家庭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
2014年之前,中型车市场已经经历了显著增长,例如2011年至2013年,中型车销量从200万辆增长到330万辆,增幅达9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家庭收入的提高,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中型车作为第一辆车。此外,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偏好也从“金字塔”型向“零核心”型转变,即不再局限于特定车型或品牌,而是更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性价比。
政策支持与汽车改革红利
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汽车改革”红利,包括购置税减免、牌照优惠等政策,这些政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特别是在收入驱动的换车高峰期,中型车因其空间适中、配置丰富,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
新车密集上市与市场竞争加剧
2014年,中型车市场迎来了新车密集上市的高峰,仅两个月内就推出了8款新车,包括奔驰E级、斯柯达Octavia、马自达3、丰田卡罗拉等。这些新车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也推动了价格竞争和技术升级,促使厂商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配置,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品牌竞争与市场集中度提升
2014年,中型车市场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德系品牌如大众、宝马、奔驰等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而日系品牌如丰田、本田也通过推出新车型(如卡罗拉、雅阁)巩固市场份额。同时,合资品牌在中型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等,其主力车型如朗逸、迈腾、福克斯等均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消费者偏好变化与年轻化趋势
2017年,中型车市场进一步向“时尚运动”风格转变,年轻消费者成为主要消费群体。这一趋势在2014年之后逐渐显现,中型车不再仅仅是商务或家用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兼具运动感和科技感的车型。例如,一汽-大众国产Arteon等新车型的推出,正是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和潮流的需求。
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的推动
尽管2014年新能源车尚未成为主流,但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型车市场也在逐步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例如,2024年全球中型车市场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2500亿美元,其中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将成为重要增长点。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驾驶辅助系统、智能互联等,也在中型车中逐渐普及。
电商与物流需求增长
2024年,中型车市场受到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快速增长的影响。随着电商订单量的增加,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需求上升,推动了对高效、可靠运输工具的需求。中型商用车(MCV)在这一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城市物流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中。
2014年以来,中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增长、政策支持、新车密集上市、品牌竞争加剧、消费者偏好变化、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以及电商和物流需求的增长。
♯ 电动化趋势下,车企如何平衡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
在电动化趋势下,车企在平衡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空间需求的增加,大型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尺寸和重量可能带来能耗上升、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车企需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策略,实现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之间的平衡。
岚图知音作为一款SUV车型,尽管车身较大、重量较重,但其电耗表现依然出色,百公里电耗在13kWh左右,接近小鹏G6的实际能耗。这表明,即使在较大尺寸下,通过优化电机效率和轮毂设计,仍可实现良好的能耗表现。岚图知音的高速行驶电耗在14-20kWh之间,与小鹏G6基本一致,说明其在高速行驶时的能耗控制较为稳定。此外,岚图知音的充电效率也较高,最高充电功率可达160kW/h,半小时左右即可完成8%-90%的充电,满足了高速出行的需求。这些数据表明,岚图知音在空间表现和能耗控制上展现出良好的平衡,为消费者提供了综合性的选择。
奇瑞风云T9则通过搭载鲲鹏超能混动C-DM系统,实现了动力与能耗的完美平衡。其中,第五代1.5T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高达44.5%,而无级电混DHT EV技术将电机效率提升至98.5%,最大功率达到150kW,为车辆提供了强劲而平顺的动力输出。这种动力系统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性能,还有效降低了能耗,体现了车企在混动技术上的创新。
从技术角度来看,降低能耗的关键在于优化车辆设计。例如,减少风阻、采用流线型车身设计、减少车身突起,以及使用碳化硅电驱等先进技术,都是提升能耗效率的重要手段。碳化硅作为新型功率半导体材料,具有更高的绝缘击穿场强和禁带宽度,使得电驱系统损耗更低、更省电,开关速度更快、频率更高,从而提升整车能耗效率。此外,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组合、能量回收系统、ECO模式以及低滚阻轮胎等技术,也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例如,CTP技术通过取消模组设计,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以获得更大的能量密度。而低滚阻轮胎则能显著降低轮胎滚动阻力,提高续航里程。
然而,大电池的弊端可能大于能耗提升,如重量增加、操控性能下降和成本上升。因此,车企更倾向于通过优化能耗管理,实现性能与能耗的平衡。特斯拉Model 3就是一个例子,它通过小电池包和极致能耗管理,实现了高续航里程和低能耗。这表明,车企在设计电动车时,不仅要考虑电池容量,还要综合考虑整车的重量、能耗和驾驶体验。
工信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遏制车辆大型化趋势,以降低能量消耗量水平。例如,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第1部分:乘用车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提高车型能量消耗量的门槛要求,有效降低车型的能量消耗量水平,遏制车辆大型化的趋势。这一举措表明,政策层面也在引导车企向更加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在电动化趋势下,车企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提升技术、合理控制尺寸和重量,实现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之间的平衡。
新标准将结束汽车大型化趋势,主流家用车尺寸或将中型化,这一趋势的形成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政策导向的调整密切相关。从2000年后开始,家用车市场逐渐从小型车向紧凑型车过渡,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尺寸逐渐变大。然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和环保政策的收紧,汽车大型化趋势可能受到抑制,主流家用车将逐步向中型化方向发展。
一、汽车大型化趋势的演变
1.第一阶段:汽车小型化与紧凑化
2000年后,中国家用车市场开始普及,第一批面向家庭用户的汽车基本都是小、微型车。这一阶段的汽车以小空间、低油耗和低成本为主要卖点,满足了当时消费者对经济实用的需求。然而,随着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汽车的尺寸逐渐变大,家用汽车也从小型车升级到紧凑型车。这一阶段的自主品牌逐步成长起来,奇瑞、长城、吉利、长安和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开始造尺寸更大的车,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瑞虎系列、东方之子、瑞麒威麟、哈弗H6、吉利帝豪等;由于该阶段的自主品牌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两方面与合资汽车相比处于下风,所以不得不以大空间为优势来提高产品力,并且汽车产品的价格还必须有足够大的优势。于是汽车大型化的第一阶段开始了,收效也比较理想,毕竟大空间会带来更理想的驾乘体验。
2.第二阶段: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
第二阶段是“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应用,推动了汽车大型化。这一阶段,汽车的尺寸进一步扩大,中级车市场逐渐成为主流。中级车中大型化的趋势无法避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级车市场的标准轴距已经被定格在2850mm左右,相比于十年前的车型增加了近100mm,部分加长版的车型更是达到3000mm。轴距的变化也开始显现出了中级车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加长版的车型以阔绰的空间和奢华的配置来迎接下探的豪华品牌和SUV对市场的蚕食,标准中级车轴距的车型则用于对抗高端紧凑型车对市场的挑战。这一阶段的汽车大型化主要得益于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车辆在动力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而满足了消费者对空间和性能的双重需求。
3.第三阶段:汽车电动化与中型化趋势
第三阶段是汽车电动化(含混动化)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车辆使用成本,推动了又一轮的汽车大型化。然而,现在的车企搞错了方向,汽车电动化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不是无上限地加大家用车的尺寸与空间。预测未来主流家用车会以中型车为主,一味追求车辆大型化的车企需要加速调整产品规划思路。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电动驱动技术带来的汽车第三轮大型化趋势仍在进行中,但主流车中型化将成为最终标准。汽车电动化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非无上限地增加车辆尺寸和空间。主流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可能会继续追求车辆的大型化,但这种趋势与汽车电动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未来主流家用车将以中型车为主,追求车辆的中型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二、新标准对汽车大型化趋势的影响
1.工信部征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四项强制性国标意见
2024年6月25日,工信部公开征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四项强制性国标意见。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反之,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行业竞争烈度同步提高,汽车的尺寸就一定会变大;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是在2010年前后,家用汽车从小、微型车升级到紧凑级的起点就在这个阶段里。此时的自主品牌逐步成长起来,奇瑞、长城、吉利、长安和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开始造尺寸更大的车,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瑞虎系列、东方之子、瑞麒威麟、哈弗H6、吉利帝豪等;由于该阶段的自主品牌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两方面与合资汽车相比处于下风,所以不得不以大空间为优势来提高产品力,并且汽车产品的价格还必须有足够大的优势。于是汽车大型化的第一阶段开始了,收效也比较理想,毕竟大空间会带来更理想的驾乘体验。
2.新标准对车企的约束
新标准将根据车辆的座位数、重量和变速箱类型等因素,将燃油车分为六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油耗限值。预计到2026年实施后,大部分燃油车型将需要技术创新来达到新要求。尽管SUV、大型车和交叉型乘用车可能面临挑战,但微型车已实现纯电动化,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和纯电动大尺寸SUV成为热销产品。MPV车型达标率较低,但在其他小型、中型及中大型轿车和SUV中,绝大多数都能满足新标准。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新标准设定了能耗上限,标志着我国首次为电动汽车制定强制性能耗标准。大多数主流车型已符合新规定,但某些高性能车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新标准也对部分车型给予放宽处理,促进技术创新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新标准旨在推动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效能、低能耗的选择。短期内可能淘汰一些技术落后的车型,但从长远看,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多产品种类和服务体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使消费者有望购买更省油或更节电的汽车,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中型化趋势
1.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汽车中型化趋势逐渐显现。2014年 -2023年,中国家庭车市用户结构由青年、工薪、男性、低学历为主导逐渐向中年和高学历主导、女性化与中产化显著的结构转变。"两导两化"的用户结构助推产品特征的高端化、多元化。据易车研究院推测,未来5-10年,“新家庭车市”产品特征将由主流品质型、大气高端型、流线运动型和越野硬朗型主导,前两大类型满足家庭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其中主流品质偏青年家庭,大气高端偏中年家庭,后两者满足家庭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其中越野硬朗偏男性个性化,流线运动偏女性个性化。未来普通轿车车身尺寸的发展趋势显示,像本田第九代雅阁在车身尺寸缩小的情况下保证了良好的车内空间,凯迪拉克 XTS 通过独特布局在尺寸略小的前提下拥有出色内部空间,这些都未遭消费者反对,可见消费者更看重内部空间充裕,甚至在保证内部空间后车身尺寸越小越好,就像如今手机在保证屏幕大小前提下尽量缩小机身尺寸。因此,未来主流家用车将以中型车为主,追求车辆的中型化将成为主流趋
wqb.okiqs.cn615试|wab.okiqs.cn943点|web.okiqs.cn289击|m.okiqs.cn735查|www.okiqs.cn452看
随着中型化趋势的推进,中型车市场逐渐成为主流。2014年以来,商用车的大型化趋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多种车型的轴距不断增长,排量不断加大,变化较为明显的车型主要包括轻型货车、中重型自卸汽车以及半挂牵引车等;客车轴距变化相对平稳,但近年来也开始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与乘用车不同,商用车主要承担客、货运任务,其轴距变化可能与各自用途紧密相关,如城市配送车轴距的加长主要为了适应轻泡货物运输。其中,半挂牵引车的轴距长度变化主要是因为GB1589标准中,将汽车铰接列车的长度从16米放宽至17.1米。然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电动驱动技术带来的汽车第三轮大型化趋势仍在进行中,但主流车中型化将成为最终标准。汽车电动化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非无上限地增加车辆尺寸和空间。主流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可能会继续追求车辆的大型化,但这种趋势与汽车电动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未来主流家用车将以中型车为主,追求车辆的中型化将成为主流趋势。
四、政策与市场对中型化趋势的推动
1.政策对中型化趋势的推动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汽车大型化趋势产生重要影响。2024年6月25日,工信部公开征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四项强制性国标意见。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新标准通过为车型燃料消耗量提出底线要求的规则,这项规则必定将止住汽车大型化的势头。反之,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行业
♯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标准如何影响未来乘用车的尺寸设计?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标准对乘用车的尺寸设计具有显著影响。根据《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1部分:乘用车》(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该标准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纯电动汽车,旨在通过提高能量消耗门槛,降低整体能耗水平,并遏制车辆大型化趋势。
从技术角度看,车辆的能耗与整车重量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车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将导致能耗上升。因此,通过设定严格的能耗标准,可以有效约束车辆尺寸的增长,从而推动轻量化设计和技术进步。例如,GB/T 36980—2018标准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即对于低于750kg的车型不再进行线性加严,而对于超过2510kg的车型则不再进行线性放宽,以鼓励车辆轻量化发展。这一策略在新标准中得到了延续,以应对未来纯电动乘用车可能的大型化趋势。
能耗标准的提高也促使制造商在设计中采用更高效的轻量化材料和结构。例如,一些新能源汽车通过使用铝合金框架和碳纤维车身,实现了整车质量的大幅降低,从而显著提升了能效。这种轻量化设计不仅有助于满足能耗标准,还能提升车辆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能耗标准的实施还可能淘汰部分技术落后车型。根据相关分析,预计在新标准实施后,大约一成技术较为落后的车型将面临淘汰。这将促使行业整体向更高效、更节能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乘用车尺寸设计的优化。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标准通过设定严格的能耗门槛,不仅有助于降低整体能耗水平,还能有效遏制车辆大型化趋势,推动轻量化设计和技术进步。
♯ 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是否会导致中型车成为主流?
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确实会推动中型车成为主流,但这一趋势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从多个证据来看,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是推动中型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指出,中型SUV凭借其较大的车内空间,成为许多家庭用户的首选,尤其是长途旅行时,其后备厢空间和座椅布局更加灵活,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舒适性和储物需求。此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家庭成员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空间较大的中型SUV的需求。也提到,家庭用户在选择车辆时,通常会看重宽敞的内部空间,而中大型车凭借其优势成为首选。进一步强调,车内空间仍然是国内消费者购车时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传统豪华品牌中,国产版本的空间优势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中型车是否能成为主流,还需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指出,尽管电动化趋势推动了汽车大型化,但主流车企的目标是节能减碳,而非无限制地增加车辆尺寸。预测未来,电动化将止步于中型车,因为中型车的空间已经能满足用户需求,而更大尺寸的车辆可能超出主流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带有攀比心理,这并不健康。这表明,虽然空间需求是推动中型车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为更大的空间买单。
此外,提到,SUV的市场增长已经放缓,而中型车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这表明,尽管SUV在某些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型车凭借其空间优势和舒适性,正在逐步吸引消费者。同时,指出,随着消费者需求和预算的增加,更高定位的产品成为首选,而空间表现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厂商也在不断推出空间更大的车型,以满足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需求确实会推动中型车成为主流,但这一趋势并非绝对。
♯ 工信部新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具体如何限制汽车大型化?
工信部新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旨在通过设定燃料消耗量的底线要求,遏制汽车大型化趋势。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和节能减碳目标下,部分车企过度追求大型化,导致车辆尺寸偏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节能水平和环保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通过为不同车型设定燃料消耗量的限值,确保车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不会因追求过大尺寸而牺牲能效。标准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目标先进性,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确保我国在节能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技术可行性,充分考虑我国乘用车行业的节能技术潜力和成本,避免因技术或成本问题对企业造成过大负担;三是标准协调性,确保与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以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
此外,该标准还对部分特殊车型(如自动挡车型、三排座椅车型)进行了限值调整,并增加了对混合动力车型的燃料消耗量型式认证要求,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 2014年以来中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2014年以来,中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我搜索到的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家庭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
2014年之前,中型车市场已经经历了显著增长,例如2011年至2013年,中型车销量从200万辆增长到330万辆,增幅达9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家庭收入的提高,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中型车作为第一辆车。此外,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偏好也从“金字塔”型向“零核心”型转变,即不再局限于特定车型或品牌,而是更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性价比。
政策支持与汽车改革红利
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汽车改革”红利,包括购置税减免、牌照优惠等政策,这些政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特别是在收入驱动的换车高峰期,中型车因其空间适中、配置丰富,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
新车密集上市与市场竞争加剧
2014年,中型车市场迎来了新车密集上市的高峰,仅两个月内就推出了8款新车,包括奔驰E级、斯柯达Octavia、马自达3、丰田卡罗拉等。这些新车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也推动了价格竞争和技术升级,促使厂商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配置,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品牌竞争与市场集中度提升
2014年,中型车市场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德系品牌如大众、宝马、奔驰等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而日系品牌如丰田、本田也通过推出新车型(如卡罗拉、雅阁)巩固市场份额。同时,合资品牌在中型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等,其主力车型如朗逸、迈腾、福克斯等均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消费者偏好变化与年轻化趋势
2017年,中型车市场进一步向“时尚运动”风格转变,年轻消费者成为主要消费群体。这一趋势在2014年之后逐渐显现,中型车不再仅仅是商务或家用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兼具运动感和科技感的车型。例如,一汽-大众国产Arteon等新车型的推出,正是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和潮流的需求。
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的推动
尽管2014年新能源车尚未成为主流,但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型车市场也在逐步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例如,2024年全球中型车市场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2500亿美元,其中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将成为重要增长点。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驾驶辅助系统、智能互联等,也在中型车中逐渐普及。
电商与物流需求增长
2024年,中型车市场受到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快速增长的影响。随着电商订单量的增加,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需求上升,推动了对高效、可靠运输工具的需求。中型商用车(MCV)在这一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城市物流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中。
2014年以来,中型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增长、政策支持、新车密集上市、品牌竞争加剧、消费者偏好变化、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以及电商和物流需求的增长。
♯ 电动化趋势下,车企如何平衡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
在电动化趋势下,车企在平衡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空间需求的增加,大型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尺寸和重量可能带来能耗上升、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车企需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策略,实现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之间的平衡。
岚图知音作为一款SUV车型,尽管车身较大、重量较重,但其电耗表现依然出色,百公里电耗在13kWh左右,接近小鹏G6的实际能耗。这表明,即使在较大尺寸下,通过优化电机效率和轮毂设计,仍可实现良好的能耗表现。岚图知音的高速行驶电耗在14-20kWh之间,与小鹏G6基本一致,说明其在高速行驶时的能耗控制较为稳定。此外,岚图知音的充电效率也较高,最高充电功率可达160kW/h,半小时左右即可完成8%-90%的充电,满足了高速出行的需求。这些数据表明,岚图知音在空间表现和能耗控制上展现出良好的平衡,为消费者提供了综合性的选择。
奇瑞风云T9则通过搭载鲲鹏超能混动C-DM系统,实现了动力与能耗的完美平衡。其中,第五代1.5T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高达44.5%,而无级电混DHT EV技术将电机效率提升至98.5%,最大功率达到150kW,为车辆提供了强劲而平顺的动力输出。这种动力系统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性能,还有效降低了能耗,体现了车企在混动技术上的创新。
从技术角度来看,降低能耗的关键在于优化车辆设计。例如,减少风阻、采用流线型车身设计、减少车身突起,以及使用碳化硅电驱等先进技术,都是提升能耗效率的重要手段。碳化硅作为新型功率半导体材料,具有更高的绝缘击穿场强和禁带宽度,使得电驱系统损耗更低、更省电,开关速度更快、频率更高,从而提升整车能耗效率。此外,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组合、能量回收系统、ECO模式以及低滚阻轮胎等技术,也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例如,CTP技术通过取消模组设计,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以获得更大的能量密度。而低滚阻轮胎则能显著降低轮胎滚动阻力,提高续航里程。
然而,大电池的弊端可能大于能耗提升,如重量增加、操控性能下降和成本上升。因此,车企更倾向于通过优化能耗管理,实现性能与能耗的平衡。特斯拉Model 3就是一个例子,它通过小电池包和极致能耗管理,实现了高续航里程和低能耗。这表明,车企在设计电动车时,不仅要考虑电池容量,还要综合考虑整车的重量、能耗和驾驶体验。
工信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遏制车辆大型化趋势,以降低能量消耗量水平。例如,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第1部分:乘用车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提高车型能量消耗量的门槛要求,有效降低车型的能量消耗量水平,遏制车辆大型化的趋势。这一举措表明,政策层面也在引导车企向更加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在电动化趋势下,车企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提升技术、合理控制尺寸和重量,实现车辆尺寸与能耗效率之间的平衡。
发布于:广东省